丹
霞
書
聲
75
漳州開放大學(xué)
《秋天的心》
作者:林清玄
我喜歡《唐子西語錄》中的兩句詩: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這是說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日歷,只知道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從前讀賈島的詩,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之句,對秋天蕭瑟的景象頗有感觸,但說到氣派悠閑,就不如“一葉落知天下秋”了。
現(xiàn)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只會數(shù)甲子”。對現(xiàn)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歷,有時日歷猶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鐘表了。誰會去管是什么日子呢?
三百多年前,當漢人到臺灣來墾殖移民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臺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歷,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辨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漢人想當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漸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寧不令人興嘆?以現(xiàn)代人為例,在農(nóng)業(yè)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jié)合的。但是,商業(yè)形態(tài)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jīng)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記得住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大廳墻壁上總掛著一冊農(nóng)民歷,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nóng)民歷。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nóng)民歷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nóng)民歷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
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保持著看農(nóng)民歷的習慣,覺得讀農(nóng)民歷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里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說秋天嗎?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yīng)該失去農(nóng)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xiàn)在轉(zhuǎn)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diào)子,云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仿佛帶著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那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
如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jié),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我也喜歡韋應(yīng)物一首秋天的詩: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這風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jié),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么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
作者介紹
林清玄,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散文家。作品有報告文學(xué)、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其著有《菩提十書》《清凈之蓮》《桃花心木》等,曾獲國家文藝獎。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xué)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朗讀者:吳子悅
編輯:林佳純
“丹霞讀書會”邀您每周“5·5”準時在線,傾聽朗讀者的聲音!同時,我們也歡迎廣大的朗誦愛好者們踴躍投稿,參與“丹霞書聲”線上誦讀活動!
朗讀對象:我校教職工、老年開放(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xué)學(xué)員、社區(qū)居民。
投稿要求:提供朗讀作品音頻(MP3格式,時長3-5分鐘為宜,需配以音樂伴奏)、朗讀作品文本、朗讀作品背景介紹、作者簡介、朗讀者本人照片。
投稿郵箱:188299842@qq.com
投稿聯(lián)系人:林佳純
聯(lián)系電話:0596-2023922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
掃碼 ╳ 關(guān)注我們
漳州開放大學(xué)公眾號
Grain / in 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