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學習之行
SPRING 2024
芳菲四月,春滿鯉城。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了解海絲文化、革命文化和閩南文化,漳州開放大學工會組織教職工分批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開展學習交流。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詹志靈,副書記、工會主席林之楓,副校長呂峰鵬、陳毅文參加活動。
崇武
武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性城市。它向海而興,人文薈萃,先民奮楫遠航留下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熠熠生輝,“敢為天下先”“愛拼敢贏”“晉江經驗”更是折射出當代閩南人拼搏創(chuàng)新的奮斗之美。2021年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走進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教職工們認真感受其獨特的多元文化。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的崇武古城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堅固的石城結構而著稱。作為抵御外來倭寇侵擾的要塞,古城三面臨海,一角連陸,城堡內有著完善的防御體系,是古代中國防御工事建筑的典范,也是我國沿海60多座衛(wèi)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石城。
“戰(zhàn)士壯烈,惠女虔誠”,參觀供奉二十七位英烈的解放軍廟時,大家被革命先烈的事跡深深觸動。這座只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天下第一廟”,承載著解放軍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守護人民的英勇事跡和老百姓樸素真誠的感恩追念。廟內陳列的歷史圖片和文物,讓教職工們對黨的光輝歷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石
橋
走在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上,眺望對岸主持這項“超級工程”的宋代泉州太守蔡襄石像。洛陽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202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橋建成后,“度實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有力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它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橋梁工程的輝煌成就,也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見證。教職工們在橋上漫步,感受著橋上精美的石雕和橋梁承載的歷史重量,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采用了筏型基礎和種蠣固基方法,利用潮汐解決跨海建橋難題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表示由衷贊嘆。
蟳
埔
蟳埔女習俗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進入煙火氣十足的蟳埔村,蟳埔女傳統(tǒng)服飾“頭上的花園”——簪花圍吸引著大家的目光。處處可見的“蚵殼厝”,其外墻裝飾的海蠣殼產自非洲東海岸。因地制宜修建的“蚵殼厝”不僅成為當?shù)氐奶厣ㄖ?,也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的方式,正大力推動著這座古老漁村的旅游發(fā)展和文化傳承。
西
街
在清源山,自然風光和千年道教歷史讓教職工們流連忘返;作為泉州最古老的商業(yè)街之一,西街承載著泉州城市發(fā)展的記憶,街道兩旁的騎樓建筑和琳瑯滿目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展示了泉州商貿歷史的繁榮。
通過這次泉州文化學習之行,教職工們不僅領略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更深刻感受到了泉州作為世界非遺城市、海絲文化重鎮(zhèn)、紅色文化和閩南文化中心的獨特魅力。大家紛紛表示,此次實地學習體驗增強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意識,在今后的教學和工作中,將盡己所能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土文化,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愛國情懷貢獻力量,讓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光彩。
來源:工 會
編輯:蘇 莉
審稿:林清清
主編:李剛強
監(jiān)制:黃志軍